大湾区“氢”装上阵:瞪羚抱团加速氢能高地产业突围发表时间:2021-09-02 10:39 当大多数人对氢能的理解还留存在概念阶段,2009年,佛山南海区丹灶镇就开启了氢能产业。2015年后,氢能产业又迅速蔓延到云浮、广州,而在当初并不具有资源禀赋的大湾区,这也意味着广东的氢能产业正从一张白纸上起步。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起步阶段的拓荒者,幸运的是,在成立之初,公司就获得了政府预定的28台氢能源公交车的订单,并决定采用“高铁模式”,把成熟的技术,直接引进广东做产业化,这也推动了企业乃至全国在日后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廖世军表示,广东这样一个引进模式,在当时2016年以后,好几年时间之内,都在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化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很多的燃料电池、电堆,都是由“国鸿”公司来提供的。 2020年,国鸿氢能正式发布“鸿芯GI”系列电堆,将当时百台级电堆每千瓦3000-4000元的价格拉入“1”字头时代。该技术研发成功背后,离不开一家专门研发膜电极的企业。2017年底,鸿基创能在广州开发区成立,它所研发生产的膜电极,被称作燃料电池的“芯片”。早前,国内大规模应用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大多依靠国外的科研基础。膜电极的研发自主化,也是当时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公共关系总监胡匡济表示,把氢转化成水和电是在膜电极上实现的。如果膜电极不解决的话,企业还只是一个组装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政府、领导、企业家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目前,鸿基创能拥有国内最大的自主化膜电极生产线。据合作公司测算,使用鸿基创能产品的燃料电池电堆,整体性能提升35%,成本下降30%,同比千瓦成本可下降50%。 2017年,氢能产业正面临产业链不完整,市场推广规模小等棘手问题,成立一家连接上下游企业的枢纽型公司,正是市场所需。11月,致力于加氢站建设与氢能汽车推广应用的雄川氢能在广州开发区成立。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军表示,因为现在氢能产业发展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目标就是通过市场应用的推广和加氢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产业链的发展,这是和现在氢能产业发展阶段最匹配、最快的一种模式。 截至2021年7月,广东累计建成加氢站35座,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制氢成本的大幅下降,已经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之下,氢能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但也不难看到一些短板因素,如部分关键零件还依赖进口、落地政策仍不明朗等。而从氢能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日前出台的《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将“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列为广东未来五年的“重中之重”。回望过去,广东已从一张白纸快速崛起为氢能产业高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这片高地上继续突围,力争将氢能产业的先发优势转变为整体竞争优势。 文章信息来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